广州美食文化源远流长,许多文献均有记载。如明孙蕡《广州歌》有记载:“少年行乐随处佳,城南南畔更繁华”。清屈大均《广东新语》亦记载:“广州濠畔街,香珠犀象如山,花鸟如海,番夷辐辏网上证劵融资渠道,日费数千万金”。饮食之盛,歌舞之多,过于秦淮数倍。
9月13日,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、广东省方志馆研究馆员林子雄上线“文史广州”系列讲座直播,带领观众了解早茶的起源和演变过程,分享广州饮食业老字号的故事。
茶楼与酒楼:联系密切却不尽相同
茶楼,又称茶室、茶亭、茶肆、茶馆。南宋戴复古在《临江小泊诗》中这么描写茶楼:“舣舟杨柳下,一笑上茶楼”。酒楼,又称酒家、酒肆、酒馆、饭店。在现代,两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,但在民国年间,茶楼与酒楼却泾渭分明。
广州茶楼、酒楼始于清代,咸丰、同治年间“二厘馆”盛行,是茶楼、酒楼的前身。林子雄介绍道,以前广州人比较简单,要去吃饭、喝茶,但又不想花太多钱,于是就去二厘馆。在之前一毛钱等于二十七厘,从里面拿出两厘,就可以去二厘馆喝茶,甚至可以在里面吃饭。
等到清末民初,佛山七堡乡人在广州置地兴建茶楼,最早有金华、利南、其昌、祥珍4家,同时在桨栏路成立茶楼行业公会;民国时期广州著名酒楼有南园(南堤二马路)、福来居(城隍庙口)、玉波楼(十八甫北)、文园(文昌巷)等。
民国初年,广州的茶楼、酒楼分别隶属不同的工会,开展不同的业务。那时候的茶楼除经营茶市之外还可以出售月饼和礼饼,酒楼则不能做月饼生意。而酒楼经营酒席宴会,茶楼是不允许做的。1925年,陶陶居店主谭杰南决定既开饭市又办宴席。此举遭到茶楼同业工会理事的反对,声言若陶陶居仍雇酒楼工会的会员,则坚决不准其经营茶市、礼饼。林子雄说: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,这种现象就不存在了。今天我们到广州茶楼酒家,既可以吃饭、喝茶,也可以买到月饼。”
食在广州:老字号聚集的美食古城
1933年,市桥人谢柏在海珠南路开八百载烧腊店,其弟谢昌开办东昌烧腊店。1943年,称东昌皇上皇,八百载则称太上皇。“皇上皇”是首批 “中华老字号 “中国驰名商标”,素有“广式腊味之王” 的美誉,“广式腊味制作技艺”也入选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皇上皇是广式腊味领导品牌和行业标杆,拥有多元化产品体系和上千个优势产品矩阵,建成行业领先的广式肉制品生产研发基地,广式腊味产销量全国第一。
陶陶居原名“葡萄居”,清光绪六年(1880)开业,专营苏州菜。民国主营茶楼兼酒菜。康有为书写店名。林子雄介绍,1927年鲁迅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,当时还慕名跑到陶陶居去喝茶。这在他日记里面有记录,当时是带着徐广平一起去的。
此外,还有清光绪十五年(1889)开创的莲香楼;清光绪五年(1879)创办的,毛泽东、鲁迅等名人都前去饮茶的妙奇香;四大园林酒家(文园、南园、谟觞、西园)等远近文明的老字号茶楼,都能让人们感受到广州深厚的美食文化底蕴。
“如今,这些老字号不仅承载着百年的历史和传统,更是广州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”林子雄表示,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些老字号始终如一,坚守着对传统工艺和高品质的追求。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,更是现代广州饮食文化的重要推动者,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广式美食的独特魅力与韵味。
广州饮食研究:一座待挖掘的宝藏
广州美食文化丰富的底蕴,不仅仅体现在早茶。林子雄表示,南越王宫署里面发现了禾花雀的骨头。此外,还有梅花鹿、猪骨和牛骨。这表明,早在2000多年以前,人们已经开始吃多种动物。具体怎么吃,值得进一步研究。
林子雄还提到,茶楼和酒楼的历史,也很值得去研究,特别可以通过开业广告来进行考证,这些资料对业界进行广州饮食文化研究至关重要。此外,林子雄还推荐了几本广州饮食研究方面的书籍,如《广州市志饮食志》《广州美食》《饮食行业志》等。
讲座中,有观众提问,“能够代表‘老广州’或‘食在广州’概念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?”林子雄回答,是“新鲜”。他认为,北方人吃粤菜,容易感觉太淡、没味道,广州人习惯清淡,讲究蒸出来的新鲜感。
策略:中性,继续持有FU1909-2001正套头寸。
想了解更多关于本讲座的内容,点击下面的链接可完整观看。
https://m.mp.oeeee.com/live/7609_ddb586cbe5c0b88b.html
为讲好广州故事,助力城市文化建设,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联合广州图书馆举办“文史广州”名家讲座系列活动,厚植城市人文情怀,让广大市民“读懂广州、热爱广州、奉献广州”。
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
采写:南都记者 李竹 实习生 石梓瑶 通讯员 颜戴丽 郑爽
图片由通讯员提供网上证劵融资渠道